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決策的指引下,暖通空調行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在7月14日至15日于北京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的七大任務框架指引下,暖通空調制冷行業將迎來深遠的轉型機遇與挑戰。為此,行業需從技術革新、市場定位、政策協同等多個維度綜合調整其發展戰略。以下是詳細的分析及具體的發展路徑建議:
一、綠色低碳轉型:技術升級與能源革命
1.政策驅動:會議提出“減污降碳擴綠協同增效”,行業需加速淘汰高GWP(全球變暖潛能值)制冷劑,推廣天然工質(如CO?、氨)及低GWP合成制冷劑(如R32、R1234ze)。
2.能效提升:結合“雙碳”目標,發展磁懸浮離心機、變頻多聯機等高效設備,推廣“光儲直柔”系統(光伏+儲能+直流配電+柔性控制)與建筑一體化設計。
3.案例參考:借鑒歐洲“熱泵行動計劃”,利用空氣源/地源熱泵替代傳統鍋爐,滿足城市供暖低碳化需求。
二、韌性城市構建:全生命周期服務能力
1.基礎設施安全:參與“城市生命線工程”,開發抗震、防洪型機房設備,強化極端氣候條件下的制冷/供暖冗余設計(如分布式能源站)。
2.老舊系統改造:針對城中村及危舊房的更新需求,推出模塊化、小型化的空調解決方案,降低改造難度(如分體式VRF系統+智能控制)。
3.應急場景應用:研發可快速部署的移動式制冷單元,適用于醫院、數據中心等關鍵場所的電力中斷應急需求。
三、智慧城市融合:數字化與AI賦能
1.智能運維:通過IoT平臺實現設備遠程監控和故障預測,降低城市公共建筑的能耗(如地鐵站、機場的動態負荷調節)。
2.數據協同:接入城市CIM(城市信息模型)平臺,與交通、電網數據進行聯動,優化區域能源調度(如基于電價峰谷的蓄冷系統控制)。
3.用戶端創新:開發“碳足跡可視”APP,引導居民參與需求響應,減少空調峰值負荷。
四、區域差異化發展:精準匹配城鎮化分層需求
1.城市群/都市圈:重點關注大型商業綜合體、數據中心等高負荷應用場景,提供集中供冷(DHC)及余熱回收系統。
2.縣域市場:針對低成本需求,推廣分戶式太陽能空調、蒸發冷卻技術等適宜技術,避免盲目對標一線城市的高標準。
3.農村市場:結合“城鄉融合”戰略,開發光伏驅動的小型制冷設備,解決農產品冷鏈“最后一公里”的難題。
五、創新生態構建:跨界合作與標準引領
1.產學研聯動:攜手高校共同攻克關鍵技術(如高溫熱泵、高效除濕材料),積極參與制定《近零能耗建筑技術標準》等新規范。
2.金融工具創新:運用綠色信貸、碳交易收益分享等模式,有效降低用戶更換高效設備的前期投入成本。
3.國際化布局:依托“雙循環”樞紐地位,將中國標準(如磁懸浮機組)推廣至東南亞、中東等高增長市場。
六、挑戰與風險預警
1.技術替代風險:氫能、核能供暖等新興技術有可能顛覆傳統的技術路線,因此需要保持研發投入的靈活性。
2.價格戰隱憂:低端市場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企業應通過提供增值服務(如EMC合同能源管理)來避免同質化競爭。
3.政策波動性: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可能會延緩城市更新的進度,需密切關注PPP模式的可行性。
總之,暖通空調制冷企業亟需擺脫“硬件供應商”的傳統角色,轉型為“能源服務+數字化+低碳解決方案”的綜合集成商,重點布局如下:短期方面,緊抓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的政策機遇;中期而言,構建智慧能源管理平臺,積極參與碳資產開發;長期目標則是主導零碳建筑生態圈,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合作伙伴。通過主動融入國家城市戰略,該行業有望在2030年前打造萬億級綠色服務市場,實現從“能耗大戶”到“碳中和推手”的華麗轉身。
- 下一篇: 美的智慧噴淋方案,助力空調外機高效降溫
- 上一篇: 助力非洲杯!TCL斬獲肯尼亞塔蘭塔體育城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