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因素壓制 銅價面臨下行風險
一季度,在全球銅精礦供應偏緊支撐下,銅價重心較去年顯著上移,主力合約一度攀升至83320元/噸的歷史高位。清明節期間,受美國“對等關稅”政策影響,銅價急轉直下,最低跌至71320元/噸,較年內高點下跌12000元/噸,跌幅超過14%。
供給方面,卡莫阿和奧尤陶勒蓋礦山擴建以及新建Malmyz礦山投產,預計2025年全球銅礦產量將實現2.3%的增長。與此同時,中國產能持續擴張,印尼、印度和剛果(金)的新產能啟動,最終將推動2025年精煉銅產量預增2.9%。盡管銅礦產能與精煉銅產能同步增長,但全球銅精礦供應偏緊格局仍將延續。
當前,銅精礦加工費(TC)已持續多月處于負值區間。截至5月23日,散單TC下跌至-44.25美元/干噸。5月,利用銅精礦生產精煉銅成本高于國內現貨價格4705元~5455元/噸。一方面,精煉銅生產成本高于國內售價,從成本端對銅價形成支撐;另一方面,可能抑制冶煉企業生產積極性,制約精煉銅產量大幅增長。
此前,受市場供需格局變化影響,國內精煉銅進口窗口關閉,出口窗口開啟,國內冶煉企業積極拓展出口貿易以獲取利潤。數據顯示,4月,國內精煉銅出口量環比增加約1萬噸,凈進口量環比下降1.5萬噸,銅精礦供應充足及冶煉企業開工率提升,精煉銅產量環比增長約1萬噸。
從原料儲備來看,4月,國內銅精礦、廢銅及陽極銅進口量環比增加,為企業5月的生產奠定基礎。進入5月,精煉銅出口窗口持續開啟,精煉銅企業復產規模超過檢修規模,預計國內精煉銅產量將保持較高水平。
在美國銅產品進口量激增的背景下,中國憑借成本與產能優勢成為主要供應方,帶動國內銅材出口需求上升。4月,未鍛造銅及銅材出口量環比增長近1萬噸,進口量環比下降或增速放緩,凈進口量下降4萬噸。盡管出口需求保持強勁,但5月最后一周,國內下游銅企需求淡季特征開始顯現。
SMM調研數據顯示,精銅桿、再生銅制桿、電線電纜、漆包線企業周度開工率分別為70.64%、22.14%、82.34%、83.90%,環比分別下降2.62%、增長0.27%、下降1.05%和下降0.50%。其中,空調行業、新能源行業用銅量均出現環比下降。具體來看,我國家用空調5月、6月、7月排產總量分別為2330萬臺、2097.8萬臺、1842.06萬臺,呈逐月下降趨勢。新能源汽車市場方面,5月1—26日,新能源汽車零售57.4萬輛,環比4月增長2%,全國乘用車廠商新能源汽車批發62萬輛,環比4月下降3%。
全球庫存持續向美國轉移的趨勢顯著。截至5月29日,上期所、LME銅倉單分別降至3.2萬噸和15.2萬噸,環比降幅分別達6%和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