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佛山銷毀事件探析二手空調市場治理:困境與破局之路
廣東佛山市南海區市場監管局近日集中銷毀600余臺假冒空調,涉案貨值高達27萬余元。涉事企業通過翻新二手空調并更換假冒商標,冒充新機進行銷售,這一行為暴露了二手空調市場的深層亂象。隨著國家“以舊換新”政策的持續推進,大量淘汰空調將涌入二手市場,如何有效規范治理并保障消費者安全,已成為一項緊迫的課題。
一、亂象叢生:觸目驚心的市場現狀
1.假冒翻新泛濫:南海地區的涉事企業通過去除舊商標,貼上偽造標識,冒充新機進行銷售。2024年,南京查獲多起相關案例,涉及偽造生產日期、假冒能效標識及品牌侵權等違法行為。
2.安全隱患致命:2017年,合肥肥東縣發生一起非法拼裝翻新的二手空調自燃事件,導致一名9歲男孩因一氧化碳中毒不幸身亡。調查發現,該空調使用了禁用的鋁管和不合格的連接線,且未具備產品合格證。
3.黑色產業鏈成熟:南京寧蕪公路沿線聚集了眾多翻新作坊,這些作坊使用含有2B類致癌物二氧化鈦的“除黃劑”來漂白舊機。此外,網購平臺上可以輕易購得全套假冒標簽(包括流水號、二維碼),價格低至幾角錢一套。
二、亂象根源:監管缺位與逐利本性
1.法規標準缺失:針對二手空調的專門法規和強制檢測認證要求匱乏,導致翻新過程缺乏規范(如蒸發器、風輪等關鍵部位常不清洗,滋生軍團菌)。
2.監管力有不逮:日常檢查頻次較低,運動式執法(如南京出動1662人次檢查714戶)難以對龐大市場形成持續震懾。
3.消費者認知偏差:過度追求低價,忽視安全性能。案例顯示,購買廉價“翻新機”后常遭遇噪音大、制冷差、散發刺鼻氣味等問題。
4.違法成本低廉:低成本高利潤的造假模式(標簽成本僅幾毛錢+化學翻新)驅使不法商家鋌而走險。
三、多維危害:安全、市場、環境與健康
1.安全威脅:易引發火災、觸電、制冷劑泄漏中毒(如肥東悲劇)。
2.市場扭曲:擠壓正規經營者,破壞公平競爭環境。
3.環境壓力:能效低下加劇能源浪費;制冷劑不當處理破壞臭氧層。
4.健康隱患:致癌“除黃劑”殘留、刺激性清洗劑、空調內部滋生致病菌,威脅使用者健康。
四、治理路徑:構建全方位規范體系
1.筑牢法規與標準基石:推動《二手家電流通管理辦法》立法,明確質量、檢測、標識要求。實施強制第三方權威檢測:要求上市二手空調必須由資質機構依據《二手空調檢測技術規范》進行檢測(涵蓋電氣安全、實測能效、微生物、有害物殘留等項目),并在顯著位置張貼包含檢測機構與關鍵指標的標識。嚴厲打擊違法行為:大幅提升對偽造標識、假冒品牌等行為的處罰力度,強化行政與刑事處罰的銜接。
2.創新監管與追溯機制:推廣“點線面”監管模式:深入銷售點進行檢查、系統性推進監管工作、拓寬宣傳教育渠道。建立經營主體備案制度及全生命周期追溯系統:通過二維碼記錄生產、回收、翻新、檢測、銷售、專業安裝等環節信息,確保來源可查、去向可追。整合檢測與安裝數據庫:消費者可掃碼查詢檢測報告及持證制冷空調安裝維修工(錄入資質編號)的規范安裝記錄。
3.激活行業自律力量: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制定翻新技術規范與倫理準則,建立行業黑名單制度。鼓勵龍頭家電企業進入二手市場,輸出技術與管理標準。規范檢測與安裝市場:認證并監督第三方檢測機構;嚴格執行安裝工持證上崗制度,將規范操作納入培訓和自律公約。
4.提升消費者安全意識:多渠道普及選購要點:認準有效檢測標識、驗證安裝工資質證書、核對機身編號、索要拆洗證明及保修憑證、警惕超低價陷阱。強調專業安裝的重要性:警示非規范安裝的風險,引導消費者選擇持證人員并留存相關憑證。暢通12315等舉報渠道,推動社會共治。
5.構建綠色循環經濟體系:探索“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要求空調企業建立正規回收渠道。培育專業化翻新企業,推動“分散回收、集中翻新、強制權威檢測、規范安裝、統一銷售”的運營模式。強制拆解無法達標的老舊空調,防止其回流市場。
總之,佛山南海的集中銷毀行動為二手空調市場的治理敲響了警鐘。治理該市場需法規、監管、行業、消費者、技術五方協同發力。關鍵在于通過強制性的權威第三方檢測進行質量背書,并確保由持證專業人員規范安裝,筑牢安全防線。隨著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的應用,檢測數據與安裝過程的可追溯性將顯著提升監管效能。唯有構建政府主導、企業盡責、行業自律、公眾監督的共治格局,方能將洶涌而至的“以舊換新”浪潮,轉化為規范、安全、可持續的二手空調市場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