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論壇:綠色建筑有望釋放1.8萬億美元市場機遇
6月26日,世界經濟論壇發布《打造綠色建筑業價值鏈:中國經驗和全球思考》報告,其中包括了建筑行業價值鏈的11項戰略性轉型舉措。報告指出,這些舉措若能同時發揮作用,有望在2030年前幫助建筑價值鏈將碳排放降低80%,并釋放1.8萬億美元的全球市場機遇。
建筑的初衷是為了服務于人類的需要,然而,在全球熱浪頻襲,從北美席卷至亞洲,預示著2024年的夏季或將載入史冊,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為酷熱的一年之際,我們應當重新審視建筑的角色——將其視為對抗排放、協助人類適應氣候變化挑戰的重要工具。
在全球范圍內,建筑價值鏈占總碳排放量的37%。值得注意的是,建筑業價值鏈涉及鋼鐵和水泥等更難減排的工業部門,使其脫碳更具挑戰性。
在建筑行業追求綠色轉型可以釋放大量機遇并推動可持續增長。該行業已經在發生變化,并開始追求新的發展模式。這種轉變不僅僅是對近期市場波動的回應。對于開發商、建筑商和材料供應商等價值鏈參與者來說,這是一項戰略舉措,與全球趨勢和對更可持續實踐的日益增長的需求保持一致,以推動長期價值創造。
最明顯和最直接的影響領域是我們設計和建造建筑物的方式。我們使用的材料很重要,它們來自哪里以及如何在建筑環境中實施也很重要。
未來建筑的四個關鍵特征:凈零、 自然積極、韌性和幸福導向
今天,有許多可持續建筑的概念。有些人采取了分步驟的方法,首先側重于操作能源,然后處理更廣泛的自然和生物多樣性問題。其他人則主要強調人類的可持續性,而不是更廣泛的環境可持續性。然而,實現建筑價值鏈的完全綠色轉型需要一種綜合性的方法,同時考慮到所有這些因素——脫碳、自然和人類。這樣的愿景對于協調利益相關者共同走向綠色未來的旅程至關重要。
凈零:建筑的過渡是一個使碳排放最小化的凈零生命周期。這一考慮包括在材料使用方面的循環性、向可再生能源的轉變和提高能源效率。
自然積極:綠色建筑轉型的一個關鍵方面涉及整合基于自然的元素和解決方案,如綠色屋頂、雨水收集和雨水管理。這些舉措可以提高環境質量,保護生物多樣性,并有助于提高建筑和城市的審美和娛樂吸引力。
韌性:建筑設計必須優先考慮對物理氣候風險的適應性和緩解能力。這一轉變需要對風險進行積極的評估,制定持久和靈活的建筑規范,以抵御極端天氣和更長期的氣候影響,并減少對外部公用事業的依賴。
以福祉為導向。綠色建筑的一個鄰近組成部分是促進身心健康、社區發展和促進所有人的進入。這就要求從早期規劃階段開始,開發休閑、體育活動和社區活動的設施,并通過提供共享設施和公共交通,確保靈活、包容的使用。
三個關鍵的推動因素對于實施綠色方法和實現質性和可持續的影響至關重要:
法規和行業標準。明確、全面、規范的法規,對推動未來建筑的發展起著關鍵作用。涵蓋凈零、自然積極、韌性和面向福祉的建筑視角的整體標準,以及關于建筑能源和碳性能、技術采用等的要求和指導方針,可以加速可持續實踐的采用。它們可以鼓勵創新,并確保綠色建設倡議的一致性。
數據和技術。一個在整個建筑價值鏈中跟蹤、評估和共享數據的健全系統對于協作和評估脫碳工作的進展是必不可少的。技術正在快速發展,為未來的建筑提供更多的解決方案。這些技術包括數字化,如使用人工智能(AI)來支持建筑運營,以及在綠色和高效材料生產、建筑和拆除方面的創新材料和技術,如生物基因材料和三維(3D)生產。
融資和升級。來自企業、投資者和公共部門的充分融資——以項目投資、綠色債券和基金的形式提供的融資——對于支持研發(R&D)進入綠色建筑解決方案、開發綠色建筑和改造現有建筑以增強其綠色屬性至關重要。此外,為了有效地推動綠色轉型,建筑價值鏈中的專業人員必須能夠獲得必要的技能和培訓。
價值鏈
我國建筑生命周期各環節碳排放占比
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的價值鏈中,超過25種類型的參與者在各個方面有參與,包括建筑業主 、投資者、設計師、承包商、供應商、監管機構和行業團體。這些利益攸關方可以在制定可持續做法、實施環境友好型技術和促進綠色建筑標準的采用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他們的共同努力對于成功過渡到更可持續和具有環境意識的建筑行業至關重要。
建筑行業脫碳的機遇
波士頓咨詢集團 (BCG) 的一項分析發現,擁有一流可持續發展指標的公司具有較低的 ESG 風險,其估值溢價為 10% 至 15%。具有可持續發展相關認證的建筑,為設計可持續和健康的建筑提供了一個框架,由于其能源效率、更高的租金價值和更低的ESG風險,可以具有更高的資產價值。他們在市場上具有競爭優勢。
節能設計和系統可以為價值鏈參與者節省大量成本。被動式建筑設計、高效供暖和制冷系統以及先進的能源管理系統可降低能源和材料消耗,從而降低運營成本。其中一個主要例子是北京太古里三里屯的空調系統升級,將空調能耗降低了66%,即每年13.4GWh。高能效設備和數字能源管理系統,兩者都可以在其他地方復制,使這一變化成為可能。
通過采用可持續實踐,價值鏈參與者還可以提供差異化產品,吸引具有環保意識的客戶,獲得公共融資激勵措施和潛在的碳交易,以抵消初始投資成本,從而提高其財務可行性。以全球領先的水泥生產商之一Holcim為例,該公司推出了一個循環技術平臺,為建筑物提供高達100%的再生混凝土,增強其可持續產品,并使更難減排的混凝土行業脫碳。
建筑環境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
在重新構想如何處理建筑和建筑環境時,我們還有超越凈零排放的空間,并實施對自然的積極成果,以增強氣候適應能力并增強我們的福祉。
綠色建筑通常包含促進社區互動和參與的功能,例如無障礙綠地和社區中心,從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
這些建筑還可以減少污染,保護和增強生物多樣性。通過改善空氣和水質,綠色建筑還可以創造更健康的生活條件。例如,西雅圖的布利特中心是世界上最環保的商業建筑之一,據估計,通過其各種綠色功能,在其生命周期內將為社會帶來高達 1850 萬美元的效益。
SOHO陽征圖書館是中國首個凈零排放圖書館,體現了公共場所的可持續設計,以保持能源自給自足,實現凈零碳排放。它位于中國西北部的一個鄉村,是家庭聚會和教育活動的中心,同時還通過現場太陽能、被動式設計元素和綠色開放空間來減少對環境的影響,以支持當地社區和自然的福祉。
不斷擴大的綠色建筑市場
建筑業價值鏈的綠色轉型也是釋放市場擴張潛力和獲得競爭優勢的機會。根據世界經濟論壇對中國及其他地區建筑業價值鏈轉型的研究,建筑業價值鏈的綠色轉型可以在全球范圍內釋放約1.8萬億美元的市場機會。
隨著對可持續建筑實踐的需求不斷增長,與國際標準保持一致并培育創新可以增強競爭力。例如,模塊化建筑和預制材料可以減少施工時間和浪費,在中東等快速城市化地區特別有吸引力。
為了充分把握建筑業綠色轉型帶來的機遇,整個價值鏈的利益相關者應采取策略性和協作性的方法。通過四管齊下的方法,公共和私營企業可以共同努力應對挑戰并實現綠色轉型。
1. 采用全球標準和衡量標準:全面且可量化的標準,包括凈零、對自然有利、有彈性和以福祉為導向的結果。
2. 采用最佳實踐并構建旗艦項目:投資和展示旗艦項目,以激發更廣泛的采用并幫助設定新的行業基準。
3. 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激勵措施:補貼和贈款等政策推動因素,以鼓勵可持續實踐并加強綠色解決方案的財務可行性。
4. 支持研發并與創新者合作:與創新者合作,加速綠色技術突破,例如凈零建筑材料。
新興經濟體在氣候危機中首當其沖,同時仍在經歷重大的城市化發展。氣候行動與增長和提高生活水平之間的這種緊張關系迫切需要采取行動。
- 下一篇: 湖北首臺氣懸浮中央空調熱泵機組樣機測試成功
- 上一篇: 立德環境召開成立二十周年暨喬遷答謝會